

為什麼預算總是失敗?
你可能試過很多次記帳、控制開支,但過不了幾個月就放棄。問題不在於計算不夠精確,而是沒有處理那些驅使你花錢的情緒觸發點。
當壓力大的時候網購、心情好就請客、看到折扣就想囤貨——這些行為模式往往根植於童年經驗、社會期待或自我價值感。
我們從2021年開始研究台灣家庭的預算行為,發現超過七成的人在制定預算時忽略了心理因素。這也是為什麼傳統記帳方式對很多人來說效果有限。
透過辨識這些模式,你可以建立更符合自己性格的財務系統。不是強迫自己變成另一種人,而是在理解自己的基礎上做出更好的選擇。
我們如何走到這一步
從個人掙扎到專業探索
創辦人在經歷多次預算失敗後,開始研究行為經濟學與消費心理。發現問題核心不在數字管理,而在情緒管理與認知偏差。
建立研究架構
與台灣大學心理系合作,針對180個家庭進行為期六個月的財務行為追蹤。這些資料成為我們方法論的實證基礎。
首次公開工作坊
在板橋區舉辦第一場「預算心理學」工作坊,26位參與者的回饋幫助我們調整教學方式,讓內容更貼近一般家庭的實際需求。
持續優化與擴展
累積服務超過340個家庭,開發出針對不同性格類型的財務框架。有些人需要詳細追蹤,有些人適合大方向控管,沒有標準答案。
深化個人化服務
計劃在2025年秋季推出為期三個月的小班制課程,透過更深入的互動幫助參與者建立長期可持續的財務習慣,而不只是短期效果。
多數參與者在三個月內建立新的消費習慣模式,這不是一夜之間的改變
從2022年至今累積的實務經驗,每個家庭都有獨特的財務心理地圖
根據研究發展出的分類系統,幫助你找到適合自己的預算方法
帶領工作坊的夥伴
我們不是財務顧問,也不賣投資建議。我們專注在幫助你理解自己的金錢行為模式,建立屬於自己的財務系統。

劉柏辰
曾經也是月光族,直到發現問題出在心理層面而非收入。專注研究消費決策背後的認知偏差與情緒因素,相信理解自己比控制預算更重要。

蕭宇軒
在企業擔任過八年財務管理職,後來發現多數人需要的不是複雜的試算表,而是簡單可持續的行為改變策略。專長是把心理學研究轉化成實際可用的工具。
常見問題
根據參與者旅程整理的疑問
我們不教投資技巧或省錢妙招。重點是幫你看清楚為什麼會有某些消費行為,然後根據你的性格建立適合的財務框架。有些人適合詳細記帳,有些人需要大方向規劃,沒有標準答案。
不需要。其實有時候太多財務知識反而會讓你陷入過度分析的困境。我們從你現在的狀態開始,用日常經驗來理解金錢行為背後的心理機制。
多數參與者在4到6週內開始注意到自己的消費模式,真正建立新習慣通常需要12週左右。但每個人速度不同,重點是持續觀察與調整,而不是追求快速改變。
這很正常。改變財務行為不是線性進展,會有反覆的時候。我們提供的是框架和工具,讓你在遇到困難時知道如何分析狀況,而不是單純依賴意志力。
我們會持續提供資源與社群空間,讓過往參與者可以交流經驗。財務心理是長期課題,不是上完課就結束。你隨時可以回來分享遇到的新狀況。